>
华体会官网赞助曼联
仇筠茜 媒介尚古中的“褶皱时间”:对 Newsletter新闻信行动的基础设施反转分析 
来源:华体会官网赞助曼联 发布时间:2025-04-25 22:11:36

  已有的“媒介时间”经验研究都秉持着线性时间观念,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时间是一个均匀流逝的常量。本文提出,数智化生态中的时间应被视作具有“褶皱”的变量,而非常量。本研究对Substack、小报童、Bulletin和微信公众平台这四个应用展开“基础设施反转”分析,发现Newsletter这一媒介尚古行动是一种基于50年前发明的电子邮件基础设施的演进和创新,其核心是对“创作者-读者”关系在算法泛滥、生成式AI井喷生态下的一种结构性调整。媒介时间在这次关系调整过程中具有解释力:Newsletter将过去与将来、封闭与开放、异步和同步、私人与公共的时间可供性纳入信息基础设施的设计中。在Newsletter行动中,褶皱时间体现在上述四组时间可供性的穿梭与折叠。“褶皱时间”为Newsletter、播客、电子杂志等媒介尚古趋势提供一个解释思路,纠正了已有基础设施研究中重空间、轻时间的倾向;更重要的是,反线性、反算法、反建制的褶皱时间体验将成为数智化时代的人的新生存境况。文章最后讨论了对“数智化生存”进行理论探索的可能方向。

  关键词Newsletter;时间;媒介尚古主义;可供性;信息基础设施;数智化生存

  互联网上的Newsletter,中文虽然翻译为“新闻信”,但更简洁直接的理解应该是“数字简报”(digital briefings),即通过电子邮件定期发送给订阅者的出版物。Newsletter中的内容未必都是及时、即时的新闻,也可能是经过沉淀的知识型内容,或叠加了历史和热点事件的新闻述评等观点型内容。这里,时间要素被客体化,成为纵的变量、被阐释的对象,不仅是嵌入复杂系统中的背景常量。英文世界中的Newsletter约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电子邮件作为社会主要通讯方式开始普及。之后二十年的时间中,电子邮件基本上被大范围的使用在营销、广告、顾客维系等商业活动。但从2017年前后起,Newsletter变成了高活跃度、低技术门槛的内容获取方式,出现了一批依靠付费订阅养活自己的优质创作者——这应主要归功于Substack、Ghost这样的数字简报推送平台及其针对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

  在中国,被用来与Substack和Ghost相提并论和对照比较的Newsletter产品有:小报童、竹白、Hedwig、氢舟、知园、青芒等,也有方可成实验室、搜信源等个人或小规模团队提供的新闻邮件推送。与欧美国家持续30年的电子邮件高普及率不同,近10年来普通中国人的日常通讯主要是依靠微信。而在微信之前,订阅优秀品质的内容的发展轨迹也并非一直基于电子邮件系统,而可以根据媒介技术的发展脉络大致归纳为:论坛、博客、手机报、微博、微信及其公众号、朋友圈、算法推荐引擎、私域流量运营和内容付费。中国的Newsletter的兴起环境与Substack并不一致,这个判断是本文选择研究对象的基本前提。

  基于邮件订阅的Newsletter推送正在回到人们的信息消费的视野中。不过“复兴”的说法有夸张之嫌,有两个原因。第一,Newsletter在过去10年间的普及率变化并不大。以美国和英国为例,2013年,两国用邮件读新闻的人数百分比分别是22%和7%,2022年分别是22%和9%,就没有太大变化。第二,Newsletter占据的市场规模也很小。多个方面数据显示,7%的美国新闻订阅者会为单个记者的电子邮件通讯付费,而德国和澳大利亚只有1%,英国的订阅者更少,中国还要少。与传统品牌相比,Newsletter的规模也很小,就算已经被视为Newsletter行业标杆的Substack,截至2024年11月也只拥有400万付费用户,低于《》同期的1040万的数字订阅用户,也远低于《人民日报》同期5500万的公众号订阅量、2.58亿次的客户端下载量。也许我们大家可以从数据清晰地看到播客、黑胶光碟、数字杂志在“复兴”,不过Newsletter一直都平稳地存在于我们身边,没有大起大落。

  值得注意的是,Newsletter重新再回到人们的信息消费版图中,并非体现为数据上的再次抬升,而是文化意义上的“媒介尚古主义”(Media Primitivism)行动。所谓媒介尚古主义行动,是指通过复兴旧媒介实践和重建旧媒介经验,反拨人工智能支配的数字媒体生态,以重新确立人类文化的主体性。

  围绕Newsletter的创新活动被视为尚古主义行动,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为何需要将之称为“行动”,而不仅仅将之看做几款技术创新或应用软件?在大量技术创新中,只有极少数通过嵌入(embedment)社会变迁的动态中才得以采纳和扩散,产生社会影响。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将人类的活动区分为三种:劳动、工作和行动。首先,基于理性思考、嵌入公共空间的行为是“行动”(action),行动不产生永久性的产品,却是最高形式的人类活动的真正特征。与之相对应,劳动是每日重复的生命维护活动,必须不断重复,而工作则是创造持久物品或成果的活动。人类新闻行动的本质是反复申明、持续强化人类作为新闻实践主体的身份政治,而Newsletter承续了新闻业的公共价值旨归,因此被划为行动。其次,Newsletter尚古行动旨在“复兴并重建”某个历史上已经存在过的媒介实践和经验,具有“时间”的意涵。不过,究竟回溯的是哪个时间段?在新闻传播的历史上,“新闻信”缘起古罗马时期,指抄录的政府公报。中世纪,新闻信大多数都用在商人之间的联络。17世纪初荷兰的“科兰特”(Coranto)记录银行和时政消息,讲究报道即时、文风明快,被视为新闻信的典型代表。但是,官方、及时这些惯习,恰恰是2017年开始复兴并重建的Newsletter所要规避的标准。若判断Newsletter其实是复古了罗马或荷兰的新闻信,显然是有失考据的望文生义。数字电邮简讯崇尚的是专职化生产优秀品质的内容的阶段,典型对应的是早期精英主义互联网发展阶段的博客或订阅邮件等,期冀的是对社会化媒体助推即刻期待、AIGC牵出叙事僵死等数字生态恶化状况做结构性撬动。本文仍以Newsletter来指称这一现象,以和罗马新闻信、荷兰科兰特相区分,并通过对其所端赖的电子邮件传输和接受技术设施的分析,以探究这项具有文化意义的行动是如何建构和嵌入当下人们的数智生存境况。

  Newsletter和播客(Podcast)都被视为新一轮媒介尚古主义的典型代表。牛津大学数字新闻研究报告显示,印刷和出版行业计划在2025年制作更多的播客和数字简报。不过,播客和Newsletter在技术路径上差异显著。Newsletter遵循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以及邮件接收协议如互联网访问协议(IMAP)等,这些协议共同构成了兼容且相对封闭的信息传递系统,涉及两点之间的邮件交换。播客主要依赖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的缩写)聚合和推送系统,用户订阅RSS后,能轻松访问来自多个源的更新,从而省去了逐一访问每个网站的繁琐。尽管二者都有订阅、聚合的含义,但不同的技术基础设施对“作者-读者”关系的底层影响机制不尽相同。

  媒介基础设施化是弥漫于当下社会的疲惫感和倦怠感的大多数来自,其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藉由新闻弥散规律制造的信息过载。技术可供性是理解不同媒介技术基础设施的启发性概念。技术可供性(technological affordance)也被译为“技术示能”,其含义为某种特征的传播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媒介可供性”和“媒介功能”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供性探讨的是媒介技术如何为特定感知能力和技能的用户更好的提供行动可能性。具体到Newsletter的例子上,可供性概念指明需要同时考察两个因素:其一是邮件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其二是用户的技能和感知。例如,当用户感知到阅读体验受到算法或智能模型生成内容的干扰,之后做出了订阅newsletter的行为。可供性的解释力在于将技术和用户都纳入分析范畴。

  “订阅邮件”的技术可供性如何?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订阅邮件基于SMTP协议进行内容发送,通过IMAP或POP3协议实现邮件接收和存储。其中,SMTP协议负责“发邮件”,其功能类似邮差。IMAP则是一个服务器,用来存储和管理邮件,类似一个云端的邮件分拣收发中心。POP3协议负责将邮件下载到本地。就像邮局、邮筒、邮差、邮车构成了邮政时代的通讯基础设施,上述传输协议在内的技术系统是支撑Newsletter传播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指的是对人类活动至关重要的大型技术系统。道路、桥梁、铁轨和通信网络构成了服务于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基本设施和系统。对信息技术设施的研究多指向“空间”要素,而忽略“时间”要素。例如,贵州大数据中心的选址考量、网络公司服务器的占地面积等,空间要素被着重讨论。由SMTP、IMAP或POP3协议为基础的邮件系统,可以被视为邮政系统的数字化平替,可以比特代替原子穿越空间和时间,降低了信息发布和接收的复杂性。

  在订阅邮件的背景下,这种技术可供性促成一种新颖的“作者-读者”关系。传统大众媒体通常通过“作者-机构-大众”的模式进行信息传播,而订阅邮件则允许类似“个人-个人”的直接交流。这种模式在最大限度上避开了新闻编辑室的审核,悬置了平台算法内嵌的价值判断,从而不仅增强了内容创作者的独立性,也让读者能非间接接触到未经中介化的原始信息,强调了信息消费的个性化和选择性。在“作者-读者”关系调整的背后,基于亲密的、人际信任的关系也为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铺好道路。

  此外,对“时间”的处理也是订阅邮件与传统新闻媒介区别的重要方面。传统新闻媒体往往强调同步性和即时性的时间把控,而订阅邮件则提供了一种非同步的、即异步的时间体验,允许用户按照自己的节奏接收和处理信息。这种“褶皱时间”的概念,正是可供性视角下允许和邀请用户自主性的体现。“褶皱时间”反对将用户使用时长作为平台算法的投喂数据,而真正看到复杂个体的时间体验,从而承认同一媒介生态中存在多重时间维度,为新闻时间的理解带来了新的视角。

  “基础设施反转”是科学技术学(STS)中将基础设施从“不可见”变成“可见”的研究过程。最直接的反转发生在技术系统崩溃时,例如停电的时候,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就变得可见;航班大面积延误时,机场调度塔这一基础设施完成反转。但是,系统宕机并不总是发生,因此,STS研究者们提出了在技术设施处于正常运行而非失能状态下去审视分析基础设施的方法。杰弗里·鲍克(Geoffrey Bowker)在《信息神话与基础设施》中提倡将工作实践中真正的后台元素置于前台。苏珊·利·斯塔尔(Susan Leigh Star)将基础设施的特性归纳为九个方面:嵌入性、透明性、影响区域、学习是成员资格的一部分、与传统操作的连接、标准的体现、建立在已安装的基础之上、故障时显而易见、以模块增量的方式固定。这九个要素能更简洁地概括为技术、标准与惯习、人与关系三个方面(表1)。本研究尤其关注Newsletter技术基础上的“作者-读者”关系的结构性变化。

  研究采用判断抽样选择研究对象展开比较研究。创建于2017年的Substack是最具代表性的Newsletter平台。截至2024年11月,该平台拥有超过400万个付费订阅用户、17000位作者。排名前10的作者加起来每天总共赚2500万美元。例如,比尔·毕肖普(Bill Bishop)撰写的中国观察专栏《中国主义》(Sinocism),每个订阅用户每年愿意为他付费218美元(2018年时定价为169美元)。Substack平台向每一笔订单收取10%服务费。Substack最大的创新性体现在内容的商业模式:它以新闻电子邮件作为核心产品,通过免广告的内容系统模块设计,推动了数字订阅商业模式创新,同时也促进了记者个人创业。Substack创始人认为,通过打造没有广告的生态系统,用户注意力从社交平台中被释放出来。

  针对Substack的发展壮大,X(原推特)和Meta(Facebook的母公司)也发起了高质量内容、深度阅读的保卫战。2021年,X推出了Revue,而Meta推出了Bulletin。这两个平台宣布不从作者订阅中抽取手续费,甚至还开出优厚薪酬签约全职作者,专门从事孵化数字简报项目,却不幸在运营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双双夭折。于是,更有趣的问题浮现了:既然X和Meta都不抽成,让出更多利益,那么为什么读者和作者仍然眷顾Substack呢?这也是本文的问题起点。通过基础设施反转,可以清晰看到Newsletter新闻行动背后不仅是商业模式革新和利益考量,更表达出在数字新闻生态中谋求利基时间的文化意涵。Newsletter不仅是为优秀品质的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创新,也是为优秀品质的内容摇旗的文化行动。

  除了上述Substack、Revue和Bulletin以外,研究还纳入“小报童”这一中国本土Newsletter案例。小报童是一个付费专栏创作平台,创建于2021年,核心成员包括刘少楠(独立APP开发者、丁香医生产品架构师)和刘白光(网名Lightory,全栈工程师)。在此之前,二人联合创办了Flomo浮墨笔记应用。小报童归属杭州浮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主体业务是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小报童的宗旨是:“让创作者可以体面而用心地创作。”从技术基础设施的角度看,小报童的投递布局包括网页、微信服务号。小报童的特殊之处在于,绝大部分媒体使用订阅号进行推送,而小报童用的却是“服务号”和小程序。根据微信官方的定位,公众号主要提供信息传播,服务号大多数都用在业务管理。相比Substack通过邮件来“绕开(X和Meta)平台”的清晰定位,中国的Newsletter应用搭载微信平台、但绕开“订阅号”的定位又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综上,本文确定Substack、Bulletin、小报童、微信公众平台为分析对象,试图通过对不同平台的社区规定、用户惯例展开分析,反转基础设施,析出其中的时间要素特征。例如,对Substack的分析包括其Terms of Use(使用条款)、 Privacy Policy(隐私政策)、Publisher Agreement(出版协议)、Content Guidelines(内容准则)、Copyright Dispute Policy(版权争议政策)、Copyright Repeat Infringer Policy(重复侵权政策)、 CCPA Policy(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政策)等。对社区规则的分析同样应用于对其它三个平台的分析(表2),并着重细读其中与时间相关的规则和举措。

  新闻时间一直都被视为新闻生产和流通中具有争议性的元素,节奏、效率、日程、截稿日期等时间因素深化了新闻业“因时而作”的特性。不过遗憾的是,可供性与时间的关系常失落在学者的概念地图中。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曾经批判性地指出,社会理论式的实践经常是“去时间化的”,“甚至连将时间排除在外的想法都没想到,而且一直如此”。那么,Newsletter等媒介尚古行动中的时间性要素如何?在强调物质和空间的信息基础设施理论框架中,是否也存在遗失的时间碎片?

  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均开始提倡打破线性时间,发展多元的时间观念。有国内研究者发现,媒介时间在电子媒介网络中形成了即时的时间纪律,并影响人们的认知片段化、记忆短暂化与行动随意化倾向;人们在面对新时间冲击时并非全然被动,而可以通过慢、延迟以及延伸触觉等方法平衡媒介时间,但这种平衡是时间框架内有限的平衡。媒介时间需要被平衡,是因为时间可以既快又慢、既主动又被动。这与小报童的创办初衷相呼应:“我猜大多数人也没有精力去搞 Substack 或者 Ghost……有没有一种更简单的、更符合国内环境的工具,让更多有才华的人……赎回自己的时间。”

  时间如何被“赎回”?对优质内容的创作者而言,其通过付出时间来获得报酬,此其一。对于优质内容的阅听者而言,这些信息美食家们也通过策划和管理时间,提升获得感,此其二。在社会理论中,时间具有社会指涉性,被视为技术系统结构中与世界时钟一致的时间戳。但近期研究试图打破社会时间的一元观,指出还需要从个体能动层面来分析。在社会学领域,鲜明提出打破线性时间观的学者是芭芭拉·亚当(Barbara Adam)。她专事时间的社会理论研究,她提出的时间景观理论,尤其关注时间如何通过技术和文化实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并带来超越笛卡尔二元时间的影响。她认为,时间并非线性量的钟表时间,更是主观的时间;而社会行动是在开放而流动的过去和未来的时间中进行的,需要将这种“尚未”作为社会事实产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亚当的逻辑下,时间不仅是客观的测量工具,更是不同技术可供性之下具有争议的边界物、各方行动的资源。时间应被视为变量而非常量纳入对信息技术设施的考察。

  在探讨信息基础设施中的时间景观时,尤其需要关注时间的多维性和可塑性。新闻时间不是简单的线性流逝,而是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动态构成。用户对时间的使用和体验,正是人类“数智化生存”境况的一个侧写。通过Newsletter、播客、电子杂志的尚古形式,数智化生存的“时间”不再是单一的过去与未来的线性序列,而是对过去与未来、开放与封闭的时间可供性的重新构想。

  如今,我们距离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送已有半个世纪,但当年那第一封邮件所依托并运用的技术协议,仍为今天Newsletter的传输提供传播基础设施。

  1971年,美国电子工程师雷蒙德·汤姆林森(Raymond Tomlinson)在参与了阿帕网(ARPANET)协议开发之后,“想继续发明些与阿帕网相关的事情”,于是他设计并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以及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符号,用于连接用户名和目的地地址(如服务器)。从此,电子邮件有了独特的标志,“@”成为电子邮件的全球通用符号。2012年,汤姆林森入选互联网名人堂。如果我们反转这套基础设施,让不可见变得可见,就会发现汤姆林森对电子邮件系统的影响更聚焦在对邮件传输标准即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如,他发明了第一款可以让人在不同计算机之间发送电子邮件的软件SNDMSG(“Send Message”的缩写),这个软件系统标志着电子邮件系统的基础架构开始形成。他还参与了RFC-561协议的制定,定义了电子邮件“From”(发件人)、“Subject”(主题)和“Date”(日期)的基本格式。

  距离第一封电子邮件发送半个世纪之后,Substack创办,通过电子邮件传输信息的方式回归用户的通讯版图。在全球新冠疫情期间,被机构媒体裁员的大量新闻记者和编辑涌入Substack,创立个人品牌或“一人新闻社”,通过写作高质量的内容获得了足以谋生的收入。2021年,当时的推特收购了荷兰电子邮件业务Revue;同年6月,Facebook推出自己的Newsletter布告平台Bulletin。那一年,创办仅4年的Substack市值已达6.5亿美元,有50名员工,50万付费用户。在Substack上开设Newsletter投递的创作者达10万人,包括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学者、牧师、政客。作者中甚至有英国前首相的首席政治顾问卡明斯(Dominic Mckenzie Cummings),他的订阅量在Substack上排名前十,是最受欢迎的政治类博客。当年他本人从中赚了约16,000英镑(约14万人民币)甚至更高。

  每隔几年,电子邮件就会重新进入记者和传播学者的考察视野,被看做是“印刷和数字之间的中途站”,或者是比利时的“奇怪案例”。其实,电子邮件在许多国家一直是一种相当受欢迎的新闻流通形式。2022年,在42个媒体市场接受调查的受访者中,平均有17%的人表示在前一周通过电子邮件获取新闻。在中国,为Newsletter付费的规模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随着Z世代为虚拟产品付费趋势的逐渐高涨,Newsletter的流行获得了新的动力。

  截至2024年,全球用户之间交换3616亿封电子邮件。美国是电子邮件大国,该国95%以上的人口使用电子邮件通信。具有代表性的电子邮件客户端包括Eudora(20世纪80年代)、Hotmail(20世纪90年代)、微软的Outlook(2000年)、谷歌的Gmail(2004年),2024年美国人平均每年发送97亿封邮件。1987年,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由王运丰教授从北京发送至德国,标志着中国电子邮件时代的开启。1997年网易公司创办;2002年,腾讯发布QQ邮箱。

  将电子邮件运用于新闻推送,并不是Substack的最新发明。在互联网发展的web1.0时代就兴起过邮件推送的浪潮。当时用户通过GoogleReader阅览器集成订阅播客。因此,以Substack和小报童为代表的Newsletter复兴,并不是“前无古人”的新闻创新。真正的变化在于邮件这种格式的媒介中所包含的“讯息”——用Newsletter的“封闭时间”来抵抗平台化和算法化助推的“开放时间”。

  Facebook和X两大社交媒体平台创建类似Substack的应用,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平台和算法根深蒂固的“开放时间”模式和以Newsletter为代表的封闭时间模式有着难以调和的冲突。

  “开放时间”可供性体现在平台逻辑,最终内化为人们的媒介时间体验。在全球的新冠疫情期间,“末日下刷”(doomscrolling)成为全球流行的热词,被用来形容人们面对负面消息时,无法停止刷手机的媒介使用习惯。越刷越想刷、越刷越停不下来的用户,在算法平台策展的TikTok、抖音、Facebook threads和微信平台的订阅号中,时间的流逝一再变本加厉。用户在阅听过程中都有“时间被偷走”的感觉,在心理学研究中,有学者用“时间扭曲”(time distortion)来描述开放时间导致的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偏差。

  “开放时间”被写进平台算法里,经由算法策展的信息流渗透到人们的数智化生存境况中。在Netflix纪录片《社交陷阱》(The Social Dilemma)中,前谷歌工程师特里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曾经作为行业的吹哨人,指出所有平台背后的算法都指向三个指标:参与度、停留时长、返回率。算法的架构不论多复杂,其最深层的指标都是预先设计好的。算法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需要的是人们、每一个用户给算法这台巨型装备提供“时间”。有了停留时长和活跃时间,平台才能够将收集的注意力进行售卖。哈里斯对这个“硅谷最大的秘密”深表担忧,因为,自控力是人的大脑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根本无法与算法设计的开放时间、停留更多时长的运算规则做抗衡。

  平台和算法的“开放时间”逻辑如此根深蒂固,部分地解释了Meta的Bulletin和X的Revue为何相继停止服务。创建之初,两个平台都看到了Substack的成功,都看到了高质量作者、邮件推送对提高内容生态水准和活力的潜力。Bulletin和Revue的创建,也可以被视为社交媒体平台想要打造基础设施的时间多元性的努力。不过遗憾的是,在开放时间中打造封闭时间,底层逻辑上的矛盾难以调解,内部革命的设想以失败告终。2022年,Facebook关停bulletin后不久,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要对标的是TikTok这个算法更强的平台,争夺短视频所占据的开放性时长。

  对算法平台来说,开放时间没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抢占更多。但具体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情况却大不一样:一天24小时,浮生三万日,个人的时长是有始有终的封闭时长,“Doomscolling”代价高昂。新闻时间不仅是记者采写新闻的时间压力和用户阅读新闻所流逝的时间,其内涵远为复杂。阅读高质量作品所体验到的“瞬间”的满足与充盈感,和刷手机、咀嚼“电子榨菜”带来的时间体验也完全不同。正如芭芭拉·亚当所指出的:“如果时间都以西方时钟和日历的线性量为特征,那么任何关于‘好时光’和‘坏时光’的提法都将毫无意义。”当新闻用户在算法推荐中迷失了自控力而滑入肤浅的阅听时,数智化生存的时间体验充满了荒芜感。在偏向开放时间的算法平台侵蚀了部分读者对封闭时间体验的需求后,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数字简报的复古行动,也就恰好补全了“开放-封闭”时间可供性闭环的另一半。

  技术上,电子邮件具有点对点、人对人的封闭特征,其传播过程和传播结果的可控性较高。在RFC、SMSG等电邮系统确立的“发件人-主题-收件人-时间”格式下,邮件内容仅限于“@”所连接的双方。因此,邮件的传者和受者的规模可控,传播者得以通过邮件列表完成对订阅用户的管理。就算是使用群发邮件功能,接受对象仍然是一个有尽头、有结尾的收件人清单。与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人都可以加入的布告、#话题相比,邮件订阅相对封闭。这就为Substack和小报童所承载的“高质量内容创作者-付费订阅用户”之间制造了社区感,甚至是私密感。

  其次,通过规避算法与中介化,Substack实现了时间主导权的重新分配:创作者重新掌握内容节奏,读者则自主管理消费时间。这种双向的时间权利转移,可被视为时间基础设施在注意力经济中的一次结构性调整。小报童在招募写作者的公开信中,充分体现了将时间节奏的自主权还给写作者的初衷:“如果你厌倦了紧追热点来写作,如果你厌倦了作品被植入软广……你该试试开设付费专栏,专注创作核心,摒弃冗余套路。”

  小报童的这一则告示里阐明了反对即刻时间、追求高质量时间的立场,并且将之落实到去广告、去算法的软件设计中。首次注册登录小报童在微信上的服务号,首页上没有任何专栏或作者的推介。

  在支持Newsltter的软件设计中,封闭而非绵延的时间的可控感不仅分配给了作者,更多的是分配给读者。互联网上的信息永无止境,简明扼要的Newsletter数字简报受到读者的欢迎,因为他们可以一口气读完。站在读者的角度,《The Skimm》和《Morning Brew》等Newsletter订阅服务之所以受到欢迎,因为这类推送履行了“受众在冲泡晨间咖啡的五分钟内让你变得更聪明”的承诺。

  Substack正在改变的是关于时间的游戏规则,从而修正了算法平台下的注意力经济模式。传统注意力经济下,用户的阅读自主权让渡给了媒体和平台,大部分读者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翻阅。与社交媒体中铺天盖地的内容不同,Substack上的大部分作者以周为单位进行更新,即使读者订阅了多位作者,极为有限的文章数量也是很容易完成的阅读目标。在这种良性循环中,新的阅读习惯得以建立,阅读的内容、主题、篇幅、时间、频率等再次回到读者掌控中。小报童上的情况与Substack上类似,创作者多以周为单位更新内容,即使订阅多个专栏,有限的文章数量也便于读者完成阅读任务,形成期待下一次更新的良性阅读节奏。通过“周更”的节奏,Newsletter应用为用户提供了可以主动规划的封闭时间框架。

  在注意力经济下,时间既是稀缺资源,也是嵌入控制逻辑的基础设施,读者和创作者通过对封闭时间和开放时间的协调,形成了褶皱的、多维的时间体验。一方面,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看,开放时间和封闭时间之间充满褶皱:创作者通常在多个平台布局内容,试验不同模式后选择最适合的生态,形成因人而异的时间可供性。例如,小报童上的的“美元小时工”专栏作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小红书引流高价值用户,再将其转移到小报童进行付费订阅,单个专栏的销售额就超过3.5万元,凸显了对时间与内容管理的灵活把控。读者和作者均可在开放时间和封闭时间中游走,正是数智化生存的新境况。另一方面,从Newsletter应用的角度看,Substack和小报童通过“时间”要素的设计,赋予用户与创作者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其每周更新机制嵌入用户的日常时间序列,形成稳定的时间契约。平台的差异关键在于对“开放时间”和“封闭时间”的平衡。Substack 的创新正是在于其对时间基础设施的重新设计与挑战:拒绝算法干预,将时间管理的权利交还给用户与创作者,将读者与创作者的关系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这些转变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重塑了数字内容生态中的时间逻辑。

  基础设施反转的第二层是探究技术系统运转过程中形成的标准和惯习。新的技术物只有在嵌入或部分嵌入已有的系统规则与惯例中,才能得以维系。“从分析角度看,基础设施只是作为一种关系属性出现,而不是作为一种被剥夺了用途的‘物’而存在。”布尔迪厄提倡用“惯习”来指涉那些在结构和能动性张力中形成的行动。在Newsletter行动中,逐渐形成的行为习惯至少包括“为未来付费”和“等待”这两种围绕时间要素的惯习。通过对四个平台的内容条约、社区规定共计十余万字比较分析,辅以跟几位创作者和读者的交流,本文归纳出Newsletter折叠了对过去时间与未来时间、同步时间与异步时间的逻辑。

  以邮件订阅方式建立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纯粹简单的阅读关系,是在信息普遍水准低智化、信息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对互联网早期精英文化的尚古行动。Substack 和小报童通过邮件订阅模式,让用户重新拥有定制“健康信息套餐”的权利。《》判断:“电子邮件回来了……硅谷一些最有权势的人物越来越痴迷于互联网最古老的方面。”Newsletter的设计观照了初代互联网的精神,回归博客订阅和谷歌阅读器时代的理念。

  2021年6月,Meta发布Bulletin应用时,业界普遍将之看做是“Facebook的Substack版本:一种创建和分发免费和付费时事通讯的方式” 。Bulletin这个词的源自拉丁语bulla,原意是密封文件或官方公告。Bulla最初指的是一种用于印章或信件上的封蜡,象征文件的权威性和正式性。Meta发布的这款Newsletter产品的取名承载了从“密封文件”到“简短公告”的历史演变,有向传统新闻行业致敬的意思。作为一种数字简讯服务,Bulletin延续了传统公告的功能。Newsletter数字简报行动所承载的尚古主义,真正追逐和崇尚的正是互联网1.0时代之古,致敬的是精英书写和严肃阅读的博客时代,试图在AI喧嚣和算法策展的生态中辟出一方时空,以其技术方式还原其精神风貌。

  付费机制既是Newsletter商业模式的核心,又是对过去时间与未来时间的勾连。用户为内容付费,往往基于对创作者过去内容的了解和信任,是对其过往价值的认可——换言之,“付费”机制是对过去时间的价值递归。值得注意的是,付费更是对未来的期望投资。“将来时间”则建立在“人对人的信任”之上。这反映了对机构信任的削弱,用户更愿意直接支持独立创作者,而非依赖传统媒体或平台中介。Substack的订阅模式通常以月或年度为周期,将读者的注意力转化为对创作者的支持。这种时间框架的标准化,既规范了创作者的内容生产,也强化了读者的理性选择。这种模式嵌套在时间基础设施中,为内容消费赋予时间价值。在瑞典,研究者将Newsletter的普及视作在过去时间和未来时间进行穿梭的“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

  同步时间是现代传播体系的主流时间观念。无论是报刊、广播,还是平台媒体,都高度强调及时性。社交媒体通过界面设计和算法,强化了用户对“即刻”的期待,将时效性作为系统运作的核心指标。类似地,微博、抖音等国内平台也在运作逻辑中嵌入同步性,通过实时更新和热点推送,持续吸引用户注意力。然而,这种同步时间的逻辑容易引发注意力焦虑,用户往往陷入无止境的信息流中,难以获得深度内容的沉浸体验。

  异步时间是Newsletter的核心特征之一,松动了前数字时代的传播时间观。小报童允许创作者自主设定推送周期和频次,帮助读者掌握内容发布节奏,减少对及时和实时的依赖。瑞士弗里堡大学(University of Fribourg)的文化人类学者阿格涅丝卡·约尼亚克-卢蒂(Agnieszka Joniak-Lüthi)提出“异步时间景观”,以拓展基础设施的时间向度。“异步时间景观”指在同一空间中,不同事物或过程以各自独立的时间节奏并存,形成多重时间维度交织的景观。这一概念强调时间的非线性和多样性,体现了不同元素在时间上的异步性和复杂性。Substack通过每周或月度更新的方式,形成相对稳定的时间契约,让读者可以清晰规划阅读行为。异步时间设计不仅增强了用户的掌控感,还体现在创作者的多平台布局中。例如,专栏作者普利策奖得主马特·泰比(Matt Taibbi)通过在X、Facebook等开放平台引流,将高价值用户转移到Substack进行付费订阅,从而实现内容与时间的最大化利用。

  传统社交媒体通过算法优化推动即时性内容消费,将时间工具化、商品化,使用户陷入被动接受的状态。Substack 的平台生态建设,是对“创作者——平台(包括硬件、软件、用户规则、盈利模式)——读者”的结构性调整:将平台对时间的控制和分配权进行最小化、简洁化处理,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掌控权交给两端的创作者和读者。Substack的创新就在于直面时间基础设施的核心问题,通过反线性、反算法、反建制的设计,赋予读者与创作者更多的时间自主权。Newsletter 的设计将过去与未来、同步与异步的时间维度交织在一起,这种设计不仅迎合了用户对精选内容的需求,也是媒介尚古主义在数字时代的体现。多维的时间观念将作者和读者从单一时间中释放出来,为个体阅读提供了带有褶皱的体验。这种时间可供性不仅是技术基础设施的变革,更是对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介控制逻辑的挑战。

  基础设施反转的第三层面在于人与人关系之上所形成的文化。Newsletter在应用和扩散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书信体承载的大规模亲密关系,从而将私人时间和公共时间的二重性折叠融入了基础设施设计中。

  Newsletter 接受了传统书信体(Epistolarity)的叙事方式,将内容实现了私人化、对象化的传达,让读者体验到专属和亲近,构建了大规模的亲密关系。这种时间观通过定制化的节奏,使信息在读者的私人空间中形成专属时刻。

  书信体的交流方式强调个性化和亲密感,让新闻文本模仿书信的叙述风格,与读者建立私人化联系。在本研究开展期间订阅的十余个Newsletter中,几乎所有样本的作者都在叙述过程中都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例如,“搜信源”2025年推送的第一封Newsletter题为《2025年,我如何对“信息差”祛魅?》,开头写到: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新年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信息差”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个词似乎有某种魔力,催促我们赶紧弥合差距,甚至是领跑他人。……我们其中一位作者脱口而出:“我对信息差祛魅了!”这句话一下子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以“我-你”人称的叙事不仅出现在个人作者的专栏,也出现在彭博社、路透社等诸多老牌新闻媒体的Newsletter推送中。书信体叙事符合书信收发双方的期待:文本像“专为你而写”。这种“我看到”“我想到”的第一人称讲述,曾经是秉持客观性主义的专业新闻机构要尽力避免的写作方式。不过,私人化的叙事风格有助于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形成一种大规模的“亲密社区”。例如,“搜信源”通过定期推送高质量的新闻分析和深度报道,吸引了一批忠实的订阅者。这种直接面向受众的传播方式,避开了社交媒体算法的干扰,确保了内容的独立性和原创性。同时,订阅制的模式也增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一个基于共同兴趣的社区,本来仅存在于群发列表中的读者之间进入想象亲密关系,甚至拓展到微信群聊和线下讨论。

  由于Newsletter内容也涉及新闻和公共议题,因此,Newsletter 在构建私人化体验的同时,也通过议题设置、读者参与等方式涌现出公共性时间。这种时间形态促使私人阅读逐步转向公共讨论和行动。

  首先,公共性的议题的讨论在Newsletter中普遍存在。例如,在Substack上开设专栏的前英国首相顾问卡明斯在2024年讨论的问题均为美国总统选举、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民意调查结果解读等政治议题。而Bulletin在创办之初大力扶持的15名写作者中就包括政治、科技等多个行业的专业人士。创作者提出具有公共性的主题(如社会议题、文化思考),通过内容的传播形成跨区域、跨社区的讨论。

  其次,虽然Substack和小报童尽量做到与当下主要社交媒体平台作出区隔,但是仍然保留了互动特性。在笔者参与观察的《金融时报》中文版订阅微信群中,基于高质量思想的长文本互动,表现出哈贝马斯对公共时空想象的“数字咖啡馆”气氛,形成与web1.0订阅博客时期类似的慎议空间。Substack的订阅用户能够最终靠邮件讨论,小报童的订阅用户亦可以通过社交平台转发和讨论。这种基于亲密和信任的讨论机制不仅允许读者在个体阅读时融入公共讨论,还在数字传播版图中塑造了一个富有情感的公共领域,使“私人时间”转化为一种共享的“公共时间”。在时间可供性的背景下,这种“公共”属性演变为一个支撑“人的境况”的基础设施特性,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论证的“生存”含义在数智生态中的延续。

  Newsletter 在私人时间与公共时间之间实现了穿透,表现出双重属性。从媒介尚古的视角看,在没有互联网、没有大众媒体的18世纪初期,“书信体”亦可穿越私人时空和公共时空。迈克尔·华纳(Michael Warner)在《共和国的信件》(The Letters of the Republic)一书中指出,当时北美公共领域的巩固过程中,公开信在当时立法和政治问题的公共辩论中占据的重要位置。数智化生态中,遍在的媒介时间消解了“界限”和“间歇”,作为经验主体的人,就如同处于“没有时间的存在”之中。通过公开订阅、定制化推送,Newsletter传播链上的创作者和读者既可以在封闭时间中完成同步,又可以保持可控的异步交流的灵活性。原本私人化的Newsletter推送具备了更高的公共可见性。这种设计将私人内容的“封闭性”逐步扩展至公共领域,其时间可供性表现为在时延、间歇中促成了人的时间体验在公与私之间的切换和穿梭。

  Newsletter的“公-私”时间二重性展示了媒介基础设施设计的复杂性。从书信体的叙事构建私人化体验,到议题讨论塑造公共性时间,再到私人时间与公共时间的交织,Newsletter 在时间的维度上实现了多维度的“褶皱”。在数字化和智能化平台生态下,Newsletter以时间的主权转移为核心,重新定义了读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者提出“时间结构化”(Temporal Structuring)是一种理解和研究组织内部时间的实践现象的新方法:通过日常行动,行动者生产并再生产出多种时间结构,这些结构反过来又塑造了其持续实践的时间节奏和形式。通过书信体、亲密关系、公私穿梭,Newsletter所具备的时间二重性,既被技术所框定,又通过实践被不断生产和再生产。以Substack和小报童为代表的Newsletter 的时间设计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本文通过比较在业界取得成功的Substack、Bulletin、小报童、微信公众平台等Newsletter应用,探讨了“褶皱时间”这一概念如何在数字媒体基础设施中实现对时间向度的重构。总的来说,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是时间感知的市场化。以Substack为代表的媒介尚古行动,展示了电子邮件媒介如何重新定义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时间关系:封闭时间与开放时间、过去时间与将来时间、同步时间与异步时间、私人时间与公共空间的穿梭与折叠——这即是本文所提的“褶皱时间”。褶皱时间是对数字新闻生态30年来“即刻时间”的观念祛魅,是对算法介入后的“绵延时间”的肉搏,目标是把时间感知和时间支配自主权还给用户。褶皱时间不仅对Newsletter、播客、电子杂志等媒介的尚古趋势提供一个解释思路,更有意纠偏了已有基础设施研究中重空间、轻时间的倾向。

  媒介社会学研究者尼克·库尔德里(Nick Couldry)主张将媒介视为“实践”,而不仅仅是文本或者组织建制。电子邮件新闻信的复兴,正是新兴的媒介实践的一部分。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的“褶皱时间”概念不仅可用于把握Newsletter行动的特征,亦可成为一个启发式的概念工具,用来研究和理解数智信息生态中的多样的、繁复的媒介实践。“褶皱时间”概念的运用和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量:

  第一,明确“褶皱时间”核心含义,即在新媒介实践研究中将“时间”对象化,视作多维的、争议的、主观的对象。在数智化生存条件下,这需要研究者以开放的视野来重新思考媒介实践、尚古实践发生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时间和空间要素是如何被“设计”并落实到基础设施中去的。以Newsletter应用为例,褶皱时间体现在开放-封闭、过去-将来、同步-异步、公共-私人四组时间可供性的穿梭与折叠。褶皱时间体验的理念通过代码、基础设施和社会需求的交互,最终沉淀到人们的阅读惯习、界面和规则之中。

  第二,“褶皱时间”的概念需要进一步被类型化,降维出抽象程度更低的概念,以捕捉新媒介实践中的更多行动。乔瓦尼·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在一篇经典文章中指出,“概念不仅是标签,也是‘数据容器’”。褶皱时间只有与更多的经验数据资料相对应,才具有生命力。本文针对Newsletter总结出的开放-封闭、过去-将来、同步-异步、公共-私人这四个特征,亦可被视为对“褶皱时间”概念的降维工作。在更广泛的数智化生存状况中,媒介时间中还有哪些褶皱,它们如何被铭写进了基础设施中?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观察和想象。

  第三,针对当前的数智化信息环境,媒介社会学研究工作有必要扬弃地纳入社会学、科学技术哲学近期与时间相关的学术探讨,继续发展“褶皱时间”这一概念。例如,有学者质疑了时间框架下的消极主体性问题,主张兼顾社会时间的社会性和主体性,将“等待”视为具有自我指涉性的时间体验。重新思考并阐释媒介时间中的主体性问题,也是本文的理论关怀。这一探索可以从布尔迪厄的惯习、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结构二重性等试图调和“结构-能动”辩证关系的学术成果中借鉴养分,对以往媒介时间研究中偏结构、忽略主体能动性的情况加以纠偏。

  在数智化时代,反线性、反算法、反建制的褶皱时间体验将成为数智化时代的人的新生存境况。1996年,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提出用“原子和比特”这一组概念来说明人们走向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状况:“比特替代原子;接收者主动地‘拽取’(pull)信息替代传播者将信息‘推排’(push)给我们……;用户将用‘指上神功’控制装置,而知识丰富的‘界面代理人’将为你打点一切……”三十年后的今天,尼葛洛庞帝的预言看起来如同历史,Newsletter的再次复兴也没有逃脱这位未来学家的预言。付费订阅、邮件查收的信息收发方式以“拽取”来纠正“推排”,书写了一种反建制(anti-institution)的褶皱时间行动。“反建制”并不是要去反对某个特别的机构、某种特别的制度,而是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着的一种意识形态,通过建立“人人与人人”的深层次链接,来为每个人的时间如何度过寻找意义感。站在OpenAI公司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韦尔(Ilya Sutskever)所说的“人类正在经历关键巨变”的超级人工智能分水岭,我们有必要去畅想和假设“数智化生存”境况中所隐含着的延续与断裂、潜力与隐忧。

  对于未来,数智化生存研究应继续探索新闻传播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的交汇处,挖掘时间的理论潜力和实际应用,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当代媒介环境中的挑战。如何通过技术和文化手段,承认个体的经验与感受无法被计算,个体的“褶皱时间”体验要求数智产品的设计和管理应更加注重质量与深度,而非开放的效率和速度,从而确认和重塑人类主体在复杂数字生态中的存在。《关于时间》的作者讨论了“时间要素”在现代性生存状况下,是如何与组织的建立、机构的运转高度绑定在一起的。在2010年前后随社会化媒体兴起的人人时代、在2020年前后随愈加成熟的人工智能应用兴起的人机时代中,“时间”成为了一种反对机构、反对建制的理念在后现代状况下的叠变,也正是亟待我们展开描述、研判和书写的“数智化生存境况”。《南方周末》在2025年的新年献词中写道:“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技术变得简单,复杂才是它的本质……因为你无法计算,所以无可估量……这是我们对人与AI关系的反思,更是对人类价值的再次确认。”在互联网、数字化和数据化、智能化叠加而来的新闻生态中,用户新闻学的转向不仅是用数据和计算衡量用户的大势所趋,更需要从用户的个体、个体之间、个体汇聚的生命体验完成对人生意义的再次重申。数智化生存中,新闻的读者、受众和用户,终究是生活在褶皱时间基础设施之上的人。人的生存不能被计算程序的均值主义所运算,媒介用户也并非通往终点的单行道,在重新夺回信息餐决定权的Newsletter行动中,人保留人的用处,人拒绝成为系统的变量。唯有用布满“褶皱”的时间曲线绘制人生存在的旷野,方可让以人为本的“数智化生存”涌现出意义。

  潮汕英歌与海阳大秧歌同台斗舞,二者气势各异,一个靠动作,一个靠呐喊,网友:看了一场跨越南北的非遗“对话 ”

  潮汕英歌与海阳大秧歌同台斗舞,二者气势各异,一个靠动作,一个靠呐喊,网友:看了一场跨越南北的非遗“对话 ”

  有记者问:据多家报道,消息的人偷偷表示,特朗普政府正准备在关税谈判中向其他几个国家施压,要求其他几个国家限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以换取美方关税豁免。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答: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

  北京时间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目前,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了解一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全过程。

  4月,美国政府挥舞“关税大棒”,国际金价再度刷新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在这场全球贸易格局的震荡中,黄金作为终极避险资产的吸引力持续升温,此时,一桩关于美国黄金储备的“罗生门”事件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作为美国最大的黄金储备库,位于肯塔基州的诺克斯堡金库到底有没有黄金?有多少黄金?

  商人称遭民警逼迫签下1200万元《调解协议》,被羁押8个月后检方不予起诉

  因为一起《购销合同》纠纷,河南郑州商人陈嵩被合同另一方李某庆以其涉嫌诈骗为由,于2023年3月向河南开封杞县公安局报案。同年4月,杞县公安局经审查认为没有犯罪事实,作出不予立案通知书。同年8月,李某庆再次报案。

  白宫近期曾多次表示与墨西哥、日本、欧盟等方的贸易谈判取得所谓“重大进展”。但各方却接连否认了美方的说法。怎么样看待目前与美国接触过的各方的态度?‍‍‍‌‍‍‌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目前,针对美国实施的征税政策,世界其他经济体和国家的态度大致可划分为三类。

  美国特朗普政府以所谓“让制造业回流美国”为名大打关税战,引发美国内外普遍批评。几次三番对关税政策的“朝令夕改”更是让美国农业界、商界、工业界、政界甚至包括电影行业在内的文艺界感到混乱和恐慌。

  近日,云南镇雄县网红刘某春、毛某夸大事实拍视频博眼球,后向王某勒索2000元“删帖费”,已被依法行拘。

  性侵类刑案专题讲座之二 #大同订婚案件 二审宣判后,应广大网友邀请开设《性侵类刑事案件专题讲座》,不针对个案,请不要过限解读。今天第2讲《被害人陈述与报案录像视频》……

  美国以关税手段胁迫其他几个国家限制对华经贸合作 商务部:国际贸易一旦回归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所有国家都会沦为受害者 中方愿与各方加强团结协调 携手应对

  浙江宁波慈溪是我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出口美国的占比约16%。慈溪一家家电企业负责人和记者说,他们跟美国客户签署协议时,对方支付了30%的定金;而同规格洗衣机、冰箱的零部件通用性很强,能达到70%。因此,即便美国客户违约,他们也可将产品重新翻包后再次销售。

联系我们
华体会官网赞助曼联|hth手机版登录|hth手机版登录APP下载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冀ICP备05012162号